文章內容

【雜談】文章內容:在安排劇情時,必須時時刻刻思考的一個重要步驟

Posted by

【雜談】文章內容:在安排劇情時,必須時時刻刻思考的一個重要步驟

雜談時光_寫作雜談

文章內容

  我們在書寫故事以前總會先安排劇情。

  無論是慣於先寫大綱又或者寫到哪安排到哪的方式,總會在故事落筆前於腦海中浮現出一個梗概。

  身為作者的你,是怎麼決定「這段劇情是要往這個方向走的」?

  任憑喜好嗎?

  順其自然嗎?

  或者有時候會突然摻入自己的突發奇想?

  如果你想要讓自己的作品一直都很精彩、一直都吸引讀者目光,那麼你絕對需要一個重要步驟──

  在安排每個環節時,必須要思考「這有趣嗎?」

  ▲這是來自日本知名製作人秋元康給我的「當頭棒喝」

  我先前在看見秋元康的訪談時,看見了這句話:如果是這樣這樣做的話,會很有趣的吧?

  那段訪談具體出自哪段節目,或者在哪支與前AKB成員共同拍攝的Youtube影片我真的忘了,但那句話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裡。

  「如果這樣做的話,會很有趣吧?」

  最後這句話就變成了我不斷練習並且努力精進的小說準則之一。

  我會盡可能在撰寫故事大綱之時,考慮到「這是否有趣」,也會在書寫故事長綱(故事流程)時努力調整。

  至於安排是一回事,實作後又會是另一回事。

  畢竟如果光說不練的話,終究會是眼高手低的。

  △從前都是我的錯

  以前我在安排自己的故事環節前,大多都以角色的人生作為主體。

  例如我在《將軍王妃養成計畫》這部作品中,描述的是主角馮梓容的人生;

  武俠系列的《天遠》描寫陸諄心遭逢人生劇變後的一段歷程;

  同為武俠小說的《藥王》亦是擷取一段來自步曉歲、步知年二姊弟的經歷;

  至於現代背景的小說《螢光》與《球型視覺》在內容中亦是很強烈的「以人為本」……

  回顧過去的作品,我的小說大多數都是寫人,而故事或者背景雖亦重要,但終究是基於人生歷程之上。

  這並不代表這樣的作品不好、這樣的寫作方式不好,而是能夠更好──

  這是來自於秋元康先生的啟發。

  ▲高手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從前的不好在哪裡?

  我有幾位忠實讀者朋友,看完作品後有的表達酣暢淋漓,有的表示瑕不掩瑜,也有不少大同小異的心得,但總體而言都能發現一點:

  故事雖然好,角色雖然吸引人,但有些過度環節難免會讓人覺得無聊

  我還記得當時聽到的第一時間有種五雷轟頂的震驚感。

  「啊!原來過度橋段或者慢節奏的部分會讓人不那麼喜歡甚至產生負面情感(覺得無聊)!」

  噔噔!

  這跟我在學生時代聽過了十幾場演講還有厚臉皮詢問很多老師時所得到的心得截然不同啊!

  專注在整體故事的問題顯而易見,那就是細節處理不如人意。

  △讀者的閱讀過程也是評價的過程

  我們不能要求讀者耐心地將我們整部作品看完後才從腦海裡生出一份完整的心得,這有悖人情。

  可能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段落,或者一個橋段,在故事進行的過程中,讀者隨時隨地都可能在腦海裡產生評價。

  因此並沒有經過詳細思考的細節處就是消耗讀者的耐心之處。

  想起當初秋元康先生訪談,我也因而恍然大悟:

  原來最好每個橋段都要有抓住人目光的重點,就像是許多人會刷的短影音或者摘要式的廣告一樣!

  噢!或許你想說你不喜歡短影音,我也不喜歡。但我們需要抱持著學習的心態才有進步的可能性。

  △注意整體也要注意細節

  對於寫作這件事,我的反應向來非常迅速:

  我意識到,相較於以前資訊相對不那麼發達的年代,當今世界的「速度」其實是很快的。

  人們擁有更多的耐心去面對一切,因為他們的頭腦不需要處理龐大的資訊,所以更能潛心靜氣跟隨故事節奏走。

  或許,對於所謂的7、80分作品,也就是不錯、值得閱讀,但又沒有到更高分的作品也願意熱情捧場。

  然而現在看的東西多了、能看的東西也多了,對於故事的要求就更高了。

  如果不是每個橋段、每隔幾頁就有亮眼的、值得注目的地方,讀者們可能很快就會跳出視窗。

  這種狀況對於連載文章,特別是收費式連載特別明顯。

  從前的故事劇情都還會有跌宕起伏,主角就算跌落谷底、臥薪嘗膽也還會有人揪心等待,現在呢?

  啊哈,極端點的直接就逮著作者痛罵一頓,而後數據直接跟土石流一樣一去不復返(爽文當道也是有他的道理在)。

  同時,我也想,現在許多專欄型的文章總要主動標示段落、註記重點,這也是同等的道理。

  這個世界那麼快,又有多少人能跟金城武一樣「心,則慢」啊?

  如果想要追求數據,那麼我們不只大處著眼,還得同時從小處著手。

  並不是故事不能有跌宕起伏,也不是不能把主角站時打入深淵令他受苦,而是這一切都得建立在細節的琢磨上。

  跟這篇文章開頭說的一樣:

  「作者在安排每個環節時,必須要思考:這有趣嗎?」

  大致整個劇情當中的一段故事,小至一個橋段的甚至橋段當中的一個段落,無論是劇情或者人物的表現,在順其自然地寫出來之前,都要先在腦中簡單地轉過一次。

  問問自己:這樣有趣嗎?

  創作的成本高了,但品質也隨之提升。

  ■有個能夠採取概念的小例子

  多年前我聽過幾次已故教授王文興先生的演講。

  王文興先生的著名作品《家變》是教科書等級的存在。

  他在他演講中無數次提到了用詞遣字的精細、每個字的深思熟慮,他甚至說自己每天只寫幾十個字。

  當時候還年輕的我只對照到孔子修《春秋》的微言大義,也開始盡可能更加精細地使用文字,卻沒有將這樣的概念舉一反三地套到創作的其他部分來。

  王教授在文字上的求精,大大小小的地方都不放過,是非常好的文學家,那麼換到動輒數十上百萬字的通俗文學這塊領域看,作者又怎麼能在過度橋段恣意放鬆呢?

  我由此明白了:在故事的過度橋段中,讀者可以放鬆,作者不行。

  △就算是過度橋段也要有吸睛的地方

  我以前總認為在長篇故事中,放緩節奏讓故事裡的角色或者讀者稍微喘息是很好的,而在這過度橋段屬於自由發揮的部分──

  對嗎?

  一半一半。

  節奏的張弛控制和是否無聊無關啊!

  我們的確必須擁有過度橋段,那不代表過度橋段能夠很無聊。

  ▲實作時的思路

  該怎麼讓每一個橋段都有吸睛的地方那是作者創作的範疇,我嘗試將我的思路寫出來,那又是一篇數千字的文章,所以在這篇文章當中我只簡單扼要地闡述重點。

  就拿最讓人容易感到無聊的過度橋段舉例吧!

  △舉例:驚悚橋段中,主角群獲得片刻喘息

  躲在空房間中的主角群在極致的緊繃的逃命過程中終於有了片刻喘息。

  可能是怪物暫時離去,也可能是類似於《今際之國的闖關者(今際の国のアリス)》那種有暫時性的休息時間之時。

  無論如何,這個令角色、令讀者甚至是令作者稍加喘息的橋段,主角群或者主角跟配角們可能會瞎聊些什麼與主劇情無關緊要的話。

  在這個似乎不重要的橋段,我們開始思考能夠怎麼樣運用才不會浪費這個環節,還同時要符合「有趣」的標準。

  1. 基礎節奏控制

  我們並沒有讓主角的休息時間變成不重要的、可忽略的橋段,同時間還能暫時放緩小說的節奏,不至於讓讀者感到疲憊。

  這樣就夠了嗎?

  2. 利用零碎片段

  我們再更進一步,可能會想到這裡可以嘗試在閒聊中透露點情報,甚至埋點伏筆。

  這樣似乎更棒了!

  但這樣就夠了嗎?

  3. 安插意義

  再來,我們會去思考角色說出的每一句話、做出的每一個小動作是否有意義,又或者能夠趁機在這個橋段更深刻地描摹角色、塑造其立體形象。

  然而,這樣就好了嗎?

  雖然到達上面的步驟就已經很棒了,但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再一點點──

  4. 開始思考除此之外還能做到什麼

  我們可以思考這些可能隱含著意思、埋著伏筆的小動作或者對白「是否有趣」。

  所謂的「有趣」並不是很狹隘地指是否好笑,更趨近於「有意思」。

  例如原本能夠化身成人的狐狸精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會露出尾巴,或者一名化身為人的貓妖在受到驚嚇時竟然一頭長髮瞬間豎成了掃把頭。

  可能更細緻一些,以動物為基礎設計的精怪總有些小動作或者習慣是依據他們的天性而行……

  將這些細節在讀者面前「不經意地展現」,這個就是「有趣」的部分,也是吸睛的部分。

  △作者的腦袋是創作本源

  這些無疑是很考驗作者的耐心、作者的見聞、作者的筆法。

  於是又可以回到我先前講述「作者頭腦是作品的天花板」的那篇雜談,我們筆下的文章究竟有多厲害、多精彩,取決於我們的頭腦。

  如果覺得自己還缺乏點什麼,在不斷創作的同時,也要多看、多聽、多充實自己,哪怕是被人說是天賦而難以學習的幽默感,我認為也是能夠藉由學習而內化的。

  很多人喜歡用「筆耕」描述寫作,但我更喜歡表示作者是一名追求完美的園藝師。

  大至主幹、小至細節,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周全,對我而言,這也是創作美好的地方之一。

  來吧!一起讓自己的作品更「有趣」吧!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我發布的平臺上追蹤我、分享我的文章,也歡迎拜訪下列網站:

  個人網站(穆如清風):https://www.deardeer.name

  粉絲專頁( 圓糰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3744204457

  期待你的留言與分享。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